近年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点燃大湾区创新驱动主引擎:该区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6.14%;推动建设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获科技部、教育部批复建设大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
(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该区汇集钟南山、张伯礼等116名院士,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382人、A类外国高端人才1226人,位居广州市第一、广东省前列;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19家,同比增长2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500家,居全市第一;科技服务业累计实现营收首次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14%,跃居全市第一,占全市三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50亿元。
打造黄埔战略科技“实力队”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集全区之力全方位保障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建设,打造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战略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中心、慧眼大设施工程为核心,以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全力推进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核”,成为同时拥有国家实验室和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国家经开区,科技创新能级跃升新台阶——
广州实验室全面投入运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按照“1+9+N”体系布局建设,核心总部已启动首期4个直属创新平台建设。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由钟南山、徐涛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成功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中心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1亿元(全省仅有3个),首台套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成,整体工程预计年底完工,填补我国专业航空轮胎综合性能评价验证的大型基础科研设施的空白。
慧眼大设施预研项目首期实验室正式运行,支撑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慧眼”计划已通过科技部专家组论证。
琶洲实验室(黄埔)徐宗本院士团队牵头承担的鹏城实验室国家任务“网络通信的数理基础”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该区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广州光电存算芯片创新中心黄埔基地,建设全国唯一12英寸光电子集成中试平台。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启动建设零部件研究院,将在科技部支持下推动“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黄埔。
广纳院正争创国家纳米产业创新中心,组建方案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基地暨广纳院总部园区顺利开园。
黄埔材料院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获横向合作经费超6000万元,实现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超10亿元;张伯礼院士领衔的新黄埔联创院正积极争创国家中医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大湾区空天院已引进8位海外高层次青年专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太赫兹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主体建设单位之一。
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重防腐粉末涂料技术应用在港珠澳大桥上,达到了严酷环境下水下工程120年寿命保障的效果。
中新联合研究院、中乌研究院等加快推进,发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作用。
截至2022年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聚集各类高端研发机构1000多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9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9家,分别占全市、全省一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度和创新能力处在全国前列。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锚定关键核心技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力支持积极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新技术发展“产业链”,创新指数稳居全市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分别突破4%、5%、6%,达到6.14%,成为全市首个破6的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50亿元,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加快实施中科院STS黄埔专项、“揭榜挂帅”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持续推动关键共性、前沿引领和颠覆性技术实现新突破,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大院强所科技创新基础性支撑作用加速显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120余家,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
广纳院的5G滤波器项目建成国内首条6英寸SAW滤波器芯片中试平台,解决手机用5G通信射频前端的技术问题。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的FDSOI核心技术攻关已纳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获得省市区重大专项支持,与该区企业粤芯芯片研发计算光刻技术。
大湾区空天院在多源数据融合道路综合检测车、高精度PCB外观缺陷检测机、CCD对位电磁热熔机等高新技术系统及设备的合作研发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何瑞琪 通讯员 周翼